新闻中心
医药互通 让中医药的简便廉验更精准服务患者
2023-07-31 16:11:27
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,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灾害及疾病作斗争中反复实践的经验总结。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中医相互依托,不可分割。作为医疗服务单位的中医、中药专业技术人员,唯有做到医要通药、药要知医,把中医、中药同时作为自己手中挥洒自如的两把利剑,在治病救人时方能得心应手、游刃有余。
医要通药中医师必须要懂药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”中药是医生治病救人的“利器”。古有“药为医本”“药为医魂”之说,可窥知药材对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性。一位出色的临床医生,必须是一位熟练掌握药品味、性、效的专家。作为中医师,每天都在给患者处方遣药,如果不能够很好地了解中药的产地、采收季节、炮制、性味、归经和效用,就不能很好地选择最佳药品和合适用量,以及最优配伍,达到最好的诊治效果。中药是中医的根,知药通药,方可精医。过去的中医学徒,基本都是先从学药、配方、抓药入手,而后学医。他们往往都从识药、采药、辨药、制药、备药等做起,进而研修本草,熟谙药性,这样才能在他们以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时,做到攻无不克,应手奏效。否则,便会出现“药之是非真伪,全然不问,医与药不相谋,方之不误,药之误多矣”的局面。
笔者曾参加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,在普查中发现,同一品种不同产地、同一品种不同采收时间、同一品种不同生长年限、同一品种不同炮制方法,在临床中发挥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。例如,青翘在8月中下旬采收,药效要好于其他的采收时间;黄芩生长年限一长,其根中间就会枯朽,就是我们说的“枯芩”,而生长时间较短的“条芩”不会出现枯朽,它们在功效上也是有差别的。枯芩质轻,善于清上焦之火,条芩质重,偏泻下焦之火;半夏有生半夏、姜半夏、法半夏、清半夏等多种炮制品,它们的性味、归经不同,功效亦有差别。药物的先煎后下、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、禁忌等,对疗效都会有很大影响。综上所述,中医师如果不通药,对各个中药品种做不到了如指掌,在辨证论治中就无法更好地运用最适合患者病情的药,临床疗效也就大打折扣。药是医生克病疗疾的有力武器,医要通药,药为医用,才不至于陷入医被药羁绊不前或中医临床毁于中药的危险境地。
药要知医中药师必须要懂医
一位优秀的中药工作者,也必须要掌握必要的中医学知识。因为没有中医基础理论指导,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,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,也就失去了“用武之地”,可知中医之于中药的重要性。中药工作者如果有中医基础,亦或精通中医理论,在调配处方时可以监督检查医师处方是否合理、有无差错,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、合理、准确、有效。如今医院,医药联系更加紧密,中药专业人员在医院中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,从简单的药物管理、调剂、制剂、药检等工作转向科学供应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“临床中药师”,他们的职责包括向病人、医生、护士提供药物信息,协助医生用药和检测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等,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医疗工作和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,减轻病人的痛苦,促进疾病的痊愈。中药工作者需要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,成为既精通中药知识又熟悉中医理论的合格的临床中药师。只有这样,才能胜任新时代中医院发展的需要。
医药互通中医药简便廉验更具优势
中医、中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中医中药自古便是密不可分的一体,古之大医者,如张仲景、孙思邈、李时珍等,无不是精通医药、医药结合的典范。中医经典名著如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,都有阐述中药药理药性的内容;中药经典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《本草纲目》等本草专著,也有相当的篇幅论述中医理论。所谓“中药学”的理论基础和“中医学”的理论基础其实是同源的,也是一致的。医药一家,中医、中药密不可分。脱离了中医思维使用中药,中药就是草根树皮、山石走虫,既没有经济价值,也没有药用价值;脱离了中药的中医,犹如丢失了宝剑的剑客,再高明的剑术也无法施展。因此,中医中药工作者要相互学习,专业之间要相互渗透。当前,作为中医药工作者要担当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的光荣使命,而中医、中药犹如人之左右手,从源头上同源互根,在发展中相互依存。只有做到医要通药,药要知医,互知互用、融会贯通,方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“简、便、廉、验”的优势,服务大众,提高临床疗效。(付正良:作者系河北涉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,河北省中药资源普查专家,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教师。)